人们在生活中总是避免提起艾滋病掘金配资,甚至于谈“艾”色变。
那么你有了解过艾滋病吗?了解过世界上第一个得艾滋病的人吗?
他究竟做了什么?又为何被称为“0号病人”?
0号病人的诞生一朝出世迅速席卷全球的艾滋病究竟是什么?又从何而来呢?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发的全身性疾病。
这种疾病成为比癌症更令人恐惧的存在。
艾滋病在20世纪80年代席卷全球,造成4000万生命的离去。
所以这个疾病的源头当然被人们憎恶着、讨伐着。
展开剩余91%就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之中:
记者兰迪·席尔茨在所著书中将一名男性描述为病毒传播者。
一时间激起了全世界的讨伐,那么这名男性究竟是谁?
他就是盖尔坦·杜加。
杜加是一名空乘服务员,穿梭于北美各大城市。
他于1980年被诊断出卡波西氏肉瘤,成为最早被诊断出的艾滋病患者。
也是他保留的日记,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疾病的线索。
研究人员通过日记复原了以杜加为中心的网状联系图,据他估计约有2500个伴侣之多。
在杜加去世后,这份研究报告才发布。
这份报告揭示了这种疾病在同性之间传播。
瞬间点燃媒体,媒体大肆宣扬报道为“男同性恋相关免疫缺陷”,还用“同性恋癌”一词。
公众认为找到了疾病源头,他也被冠上了“0号病人”这一称谓。
顿时骂声一片,使杜加在逝世后名声狼藉。
《纽约邮报》更是给他冠上了给“美国带来艾滋病的人”。
使他成为美国的罪人,承受了巨大的指责和仇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数据的完善,这一切似乎另有隐情。
真相在杜加被千夫所指之时,真相是否也果真如此?
没过多久转折出现了,一位比杜加更早死亡的医生也在血液样品中检测到这种病毒。
2016年美国《自然》上发表的论文中掘金配资,他们进行了一项基因研究。
通过基因手段检测了杜加生前保留的血样,并与1970年代其他艾滋病患者血样相结合。
检测证实杜加血样中包含的毒株在他之前就已经感染了纽约的患者。
说明他仅仅是普通的艾滋病毒感染者之一。
这一官方有权威性的文章发表,也算是为杜加洗清了“0号病人”这一不白之冤。
除此之外,席尔茨的编辑在《如何在一场瘟疫中生存》一书中,也揭开了鲜为人知的一面。
他承认为了刺激销售,在书中和宣传中故意丑化和诋毁杜加。
这意味着杜加并不是首位患上艾滋病的患者,那么“0号病人”究竟从何而来?
起初疾控中心并未称呼杜加为“0号病人”。
而是代号O,意为加州以外的病人(Out-of-California)。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记者兰迪·席尔茨著作的传播影响。
“0号病人”变得广为人知。
这是一场充满偶然与巧合的错误。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这种疾病并不只存在于男性之间,女性也会患上。
但是在当时闹得轰轰烈烈,对同性恋的歧视达到高潮。
并且患上此类疾病,又被宗教主义者解读为对同性恋或者放荡性生活的惩罚。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之下,艾滋病患者,面临着难以想象的抹黑与屈辱。
难道只能这样了吗?任由生命被它无情夺取,任由艾滋病患者承受屈辱吗?
希望与转机在众多的非难与抹黑中,众多艾滋病患者选择了自暴自弃或者自杀等极端手段。
这种情况下,使人无法再无视,不得不重新审视该如何对待他们?
此时各国针对它联合了起来开始整顿这股风气。
之后又从一次次的事件中证明艾滋病人不应该被歧视,不应该遭受屈辱。
而最初的“0号病人”本身就是一种对患者的歧视,经由媒体发酵而愈演愈热。
杜加虽然等到了正义,但是过往的经历告诉我们迟到的正义非正义。
未来是否还会有千千万万个“0号病人”。
为了抵制此类情形的再次发生,各国团结了起来,开始携手共同抗疫。
于是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
推进艾滋病防治事业与反歧视事业双向共同发展。
接着好消息传来了:2007年柏林病人成为首个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紧接着一个个艾滋病患者被治愈的消息的传来
这无疑给全世界带来了好消息,人们仿佛看到了希望。
接着美国拉根廷研究所免疫学家发表的论文再给人们打上一针振奋药剂。
他证明了艾滋病或许能够自愈。
然而就在全世界为之欢欣之时,一则噩耗传来。
柏林病人逝世,死于白血病之手。
逃离了艾滋病但却因为其他病而消亡,令人感叹。
后面诸多实例均证明了患艾滋病更容易患癌症,并因此而死。
然而科技在不断增长。
直到2019年一篇世界首例以基因编辑干细胞治愈艾滋病与白血病的文章诞生。
一经发表即刻引起广泛关注。
在那之前,在艾滋病防治领域一直都是美国遥遥领先。
此次中国完成首例基因编撰治愈艾滋病实现领跑。
此项研究也为艾滋病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即使如此艾滋病及其并发症还是不能完全根治。
但科技在增长,研究人员在进步。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一定能攻克下这一疾病
总结“0号病人”的诞生充满了偶然,但是这也掩盖不了对杜加的抹黑。
它使一个无辜的人承受了不白的怒火,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他的故事反应了人们面对疾病时的恐慌和不理性。
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疾病时,应依靠科学,避免盲目指责。
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应对,才能行稳致远。
发布于:河南省杆配资专业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